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以来,明确监督是纪检监察工作的第一职责、首要职责。如何开展监督,把监督检查工作做深、做实、做出成效,是每一名纪检监察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。作为新入职人员,结合近阶段的监督检查实践,本人感悟如下:
一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,需要领会本质
这个本质特征是监督检查之魂,只有把握好这个魂,监督检查工作才能方向不偏、焦点不散。一是“监督保障执行、促进完善发展”是格局之魂。监督不是目的只是手段,监督是为发展服务、为发展护航。只有把监督检查工作放在党和国家的大局、放在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个重要时段、放在市委全年工作重点等大局、全局去谋虑,监督检查工作才能有格局、有方向。二是“实事求是、务求实效”是人格之魂。客观看待问题、理性分析问题、实事求是指出问题,是任何工作的底线。监督的要义是有力提醒,更是有力的指导。监督检查如果脱离实际,必然导致没有问题视角,意味着监督虚化;监督没有实效,必然导致监督没有价值,意味着监督空转。三是“标本兼治、系统治理”是魅力之魂。监督检查工作本质上是一项调查研究工作。“发现问题、分析成因、解决问题、推动工作”是调研工作的闭环。监督者的能力标尺,不能局限于发现了多少问题、处理了多少人,更需要让被监督对象受到教育、被监督单位受到启发。监督检查工作同样如此,魅力在于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、增光添彩。
二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,需要注重方法
当前监督检查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但万变不离其宗,总有规律可循。注重统筹开展工作,避免忙中出错;坚持换位思考,赢得对方尊重;真正解决问题,体现监督价值,才能守住监督检查工作充满善意的底色、助力发展的成色。一是注重工作统筹。就监督广度而言,“党和国家的工作推进到哪里,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”;就监督角度而言,“紧扣重点工作,紧盯重点人”;就监督效度而言,“监督是有力的提醒,更是有力的指导”,这注定了监督检查工作“任重道远”。在工作量、人数等元素组成的监督函数下,提高统筹向内拓展,方能将监督成效向外衍溢。当前“室组地”办案模式、协作区监督模式都是向内拓展的有益尝试。二是坚持换位思考。将发现的问题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分析,坚持“三个区分开来”,明辨“为公”还是“为私”,分清“无心”还是“有意”,判定“无禁”还是“严禁”,努力为想干事、能干事、敢担当的干部鼓劲;对不作为、慢作为、乱作为者加大整治力度。三是务求效果导向。监督检查的实质是督促被监督者更好地履职尽职。务求效果导向开展监督,发现真问题、真发现问题,“知道偏差在哪里、工作标准在哪里、如何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”,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发自内心的信服,才能使监督检查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。
三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,需要提升能力
坚持抓早抓小、充分运用执纪监督的“四种形态”、做好“后半篇文章”是当前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要点,是对我们监督执纪者能力的检验。一是抓早抓小,检验的是前瞻力。抓早抓小实质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关口前置。抓早就是未雨绸缪、防患于未然;抓小就是小处着手、防微杜渐。在日常监督工作中,要本着防范在先、发现在早、处置在小要求开展监督,树牢查办大案要案是政绩、抓早抓小正风肃纪也是政绩的理念。二是用好“四种形态”,检验的是执行力。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吹响了从严治党“集结号”,对我们监督执纪人员来说,要将用好“四种形态”作为最艳的能力,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,把握好其内在逻辑关系,把握住使用要点,让“红红脸、出出汗”成为常态;党纪轻处分、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;党纪重处分、重大职务调整成为少数;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成为极少数,不断营造清朗政治生态。三是做好“后半篇文章”,检验的是政绩观。在对违规违纪者处理的同时,要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,把做好“后半篇文章”作为最大的成效,查找主体责任、监督责任的落实偏差,深究体制机制和制度措施方面的漏洞,探寻违规违纪问题发生的规律性,举一反三、见微知着。(段江华)